2024年年初,上海市门球协会开始酝酿全运会选拔工作。协会创造性地将品牌赛事与全运会选拔相结合,全年开展三次比赛暨选拔活动。
4月,上海市门球锦标赛暨全运会选拔赛举行,选拔出五人制A组和B组的运动员;5月,上海市门球争霸赛暨全运会选拔赛,从中选拔出单双打的优秀运动员;6月,上海市青少年门球赛暨全运选拔赛,通过这次赛事选拔出五人制C组的运动员。
选拔机制科学而公正。协会领导和新成立的教练委员会骨干坚持现场观赛,收集资料,充分讨论,从比赛成绩、综合表现、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考量,通过比赛、推荐、所获成绩等环节确定集训人员。
“能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是少数,但有强烈愿望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很多。”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我们坚决杜绝唯‘球技论’‘印象论’式的选拔,要综合评定。有些运动员球技不错,但意志力较差;有些练习赛表现突出,但正式比赛屡屡失常...因此我们建立了成绩、推荐、口碑,再结合平日训练等综合考核的选拔制度。”
经过层层筛选,一批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,建立了上海市参加全运会门球赛事的人才库。上海高东队和上海高东队的主力队员,这些曾经在全国大赛上取得过优异成绩的选手,都被吸收到了集训队。当然,这不是最终的参赛人员,接踵而来的无数次考核、筛将等待着他们。经得起反复磨练和考验的队员才有入选的希望。
魔鬼训练:淬炼技艺锻精兵
2025年7月,上海高东门球中心。热浪翻涌,空气仿佛凝滞。而在那片绿茵场上,十二道身影如磐石般钉在灼热之上。球槌撞击声清脆而执着地劈开闷热,汗珠滚落,瞬间便被滚烫的草皮吞噬。
这是上海门球军团为决战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展的首次封闭集训。集训伊始,总教练李文炳的目光如尺,丈量着每一个动作的毫厘之差。在他的指挥下,训练场化作精细技艺的锻造车间。
队员们重复着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“基本功回炉”:出杆时,手腕如精密仪器般控制速度与直线轨迹,一遍遍校准;正面撞击练习,1.5米至2米距离,反复击打,只为让两球同向滚动的轨迹如复制般精确;擦边球训练,在50厘米至1米的狭小空间里,无数次寻找那“薄如蝉翼”的最佳触点。
集训恰逢上海火力全开的高温季。午后的阳光毒辣,场地温度飙升。汗水浸透衣衫,紧贴脊背;手臂因持续挥杆而酸胀,每一次举起球槌都需要意志的驱动。然而,训练强度却未曾打折。队员们直面骄阳,专注练习“力度的艺术”:进一门时,落点需精准控制在一门后1米、3米或7.5米三个关键点位;进二门则追求落位底线的极致控制。
7月24日下午,热浪未歇,一份饱含关怀的“清凉”及时抵达。上海市门球协会常务副会长蒯珊珊、副会长印晓华、副秘书长程鸣及高东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夏志红一行,带着冰镇西瓜、盐汽水和牛奶前来慰问。红瓤黑籽的西瓜切开的瞬间,清甜的汁水与凉爽的气息弥漫开来,这不仅是物质的补给,更是精神上的强心剂。
“汗水不会辜负信念,你们在酷暑中展现的拼搏,正是上海门球精神最滚烫的注脚!全力以赴,为上海争光!”蒯珊珊秘书长的话语如甘霖,无声地浸润着每一颗为荣誉而搏动的心。
五昼夜的汗水洗礼,高强度的反复磨砺,终在队员们眼中沉淀出自信的光泽。个体技术被精心打磨,薄弱环节得到针对性加固;实战模拟的硝烟散去,留下的是应对高压的沉稳与在逆境中稳定发挥的底气。
短暂的休整后,8月8日至17日,队伍在江苏太仓龙演太极苑展开了第二期赛前终极冲刺。这十天的“魔鬼式”训练,每一项内容都紧密围绕着即将到来的决赛而展开。
每天清晨,队员们都会进行长达两个小时的基本功训练,闪击、撞柱、擦球、粘球等项目的专项训练注重从力度、精度、角度三个方面入手,经过高强度的反复练习,力求形成“脑、身、杆”的完美统一。
上午和下午,队员们的重点则是模拟实战。训练计划中特别安排了五对一、五对二、二对二等多种实战模式。每场模拟赛全程实施十秒计时,模拟真正的比赛环境。教练员们反复强调:“快不是唯一的目的,精准才是成功的关键。”队员们被要求掌握十秒节奏,设计击球动作流程,确保在不犯规的前提下提高击球的精准度。
每晚的训练总结时间同样至关重要。队员们会在教练的指导下,回顾当天的训练情况,结合具体表现进行分析,提出改进意见。集训期间还安排了收看门球预赛经典对局的视频,分析对手的战术特点,借鉴经验。晚上的集训内容还包括门球比赛的开局、中局、残局等各个环节的战术分析和对策研讨。
考虑到决赛将在深圳的烈日下进行,代表团特别安排了高温耐热训练。队员们在36度高温下进行基本功训练,尽管其中不乏年过60的老将,但他们依然坚持训练,毫不松懈。这种坚持和毅力,展现了上海门球代表团不畏艰难、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