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,深圳龙岗大运中心。热浪裹挟着呐喊,在上海门球代表团每一位成员的心头翻滚。混合团体A组决赛进行到第23分钟,风云突变——一次微小的击球偏差,让几乎到手的金牌悄然滑落。终场哨响,上海队员们默默站立,汗水浸透衣衫,眼神中满是不甘与遗憾。总教练李文炳走上前,轻轻拍打每个队员的肩膀。这一刻,沉默胜过千言万语。
颁奖仪式上,银牌挂在胸前,沉甸甸的。这支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队伍,从预赛突围时的惊心动魄,到决赛舞台上的顽强拼搏,他们用银牌的成绩,宣告了上海门球的强势回归。
时光倒流两年。2023年的上海门球,正处在蛰伏与蜕变的前夜。
上海,这座东方之珠,以其奔腾不息的活力闻名于世。然而,在那些高楼大厦的阴影下,曾经有一段属于上海体育的金色记忆,在岁月的风尘中,渐渐变得模糊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上海门球,是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名片之一。那些年,绿茵场上,白色的小球在球杆的精准敲击下,划出一道道优雅的弧线。上海门球队,曾是全国门球界的王者之师,三度登顶全国冠军的宝座,创造了属于自己的“王朝时代”。那时的上海,门球氛围炽烈如火,无论是公园的一隅,还是社区的空地,总能看到老少爱好者们挥杆的身影,每一声清脆的击球声,都像是时代最强音的注脚。
然而,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。随着体育体制的改革,当门球协会脱离了体制的庇护,走向市场经济的浪潮,曾经的辉煌似乎被时代的喧嚣所掩盖。没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,没有了固定的训练场地,曾经的王者之师,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。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,上海门球它就像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武林高手,在隐居多年后,变得默默无闻,甚至有些落寞。但,上海,从来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城市。它的骨子里,流淌着不屈不挠、追求卓越的血液。当所有人都以为上海门球的辉煌已成过去时,一场静悄悄的变革,正在悄然发生。
全运会是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育赛事。多少年来,门球经历了从辉煌到萧条,门球人从一代走到了三代甚至四代,渴望的目光从未黯淡过,但门球从未进入过全运会这座体育的殿堂。在中国门球协会以及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下,门球人美梦成真: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式将门球列入群众体育比赛项目。
在中国,对任何一支队伍而言,全运会的舞台,都是检验实力、证明自我的终极考场。当第十五届全运会门球比赛的战鼓在深圳擂响,上海门球,以一种近乎低调的姿态,踏上了征程。没有人期待他们能重现往日荣光。在六个门球项目的预赛中,上海队也只获得了混合A组和团体两个项目的决赛资格。这似乎印证了人们对上海门球的普遍认知——它早已不是那个所向披靡的强者。然而,正是这份不被看好,点燃了上海门球人心中的斗志。他们将所有的压力,都化作了球场上的动力。在深圳的决赛赛场上,这支低调的队伍,却创造了令人震惊的奇迹:在他们获得的两个决赛资格项目中,他们斩获了一银一铜。
百分之百的获奖率!这是一个何等骄人的成绩!它不仅仅是两枚沉甸甸的奖牌,更是上海门球涅槃重生的最有力证明。当银牌和铜牌的光芒,映照在队员们饱经风霜的脸上,人们看到了不仅仅是胜利的喜悦,更是一种历经磨难、百炼成钢的坚韧。这个故事,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,划破了上海门球沉寂多年的夜空。它向世人宣告:上海门球,回来了!
这枚来之不易的银牌和铜牌,并非偶然。它的背后,是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,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与付出。这是一场关于热爱、坚持、科学与团结的史诗。